高 唐 传 说
| 招商动态 |2017-06-27
今天亿家源仍然带您继续我们的探寻之旅,继续聆听来自高唐的民间传说
文 庙:高唐文庙,亦称孔庙。宋时高唐的文庙不在城内,而在城东十里园附近。后晋末,契丹入中原,有以孔氏家族北迁,后周时,该孔氏又南归,欲回故里。路过城东十里园时,因爱其风土,便于高唐城东寄居下来,今张庄乡的孔氏家族便是该家后裔。他们安家之后,修孔庙,塑孔像,其后便在孔庙办学。宋末孔庙倾倒。到元朝至元年间,选址在县城中心鼓楼西北侧重建文庙。初名文昌宫,改名启圣祠,人们俗称孔庙或文庙。是供奉圣人孔子的地方。经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和乾隆七年(1742年)多次重新扩建。最后形成较标准的县级文庙规模。南有灵星门进院,迎门有半圆形泮池,过得池上拱桥,便至正有大殿、旁有廊坊的供奉大院。正殿供有孔子灵位,东西廊供有七十二贤及本县去世之著名学士牌位。院后还有配院培房。正殿就是现存的这座孔庙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歇山式建筑。顶部正脊前后以灰瓦为底,中间以黄绿色玻璃瓦各砌出三个菱形图案。檐下斗拱,四出挑角,美观大方,原来的东西厢房各有前厦,内无隔墙,五间相通。灵星门、廊坊、正殿所有墙体均着红色,太阳一照,四面对映,反复回射,满院彤红。离庙远观,单色外溢,故称此为“灵光环庙”,亦谓“圣殿环灵光”。这圣殿真的有灵光是指它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清末以后,学堂逐渐替代私塾。文庙便成了高唐县第一所洋学堂——文庙小学。此后较长一个历史阶段,文庙成了高唐人才的摇篮、栋梁的苗圃。
高唐的名人均从此走向社会,当代图画大师李苦禅就曾在此读书。光阴荏苒,文庙在天灾人祸中倾圮。后只剩下这一座大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两次拨专款对其维修。正脊、垂脊、脊全部更新。正面恢复了通天木格式门窗。使这座古建筑,显出了原有的古朴庄重面貌。2002年被聊城市政府定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高唐县政府立碑喻众。最具保护价值的是原立于大殿前的“大观八行碑”。碑高二点二八米,宽一米,厚零点一二米。此碑为宋代大观年间立于城东十里园原孔庙之殿前。蔡京提碑额为“大观圣作之碑”。碑文是书字博士李时雍奉旨摹写的。瘦金体楷书。其碑文内容讲述了诸士应由的孝、悌、忠、和、睦、娴、仁、恤等八种行为。元朝至元七年高唐城内修建文庙之后,此碑即移之城内大殿之前。明景泰元年因碑之趺石淹没且毁,以西郊闲置趺石匹配,胜其原美。这通圣作之碑于1958年躲过了充当石灰岩烧制石灰的火炼之灾,却没有被“文化大革命”的浩劫饶恕,被“红卫兵”推倒、砸断。其后又因保护失当,除身断三截外,其碑面剥脱甚重,字迹能辨者不足一半,已由县博物馆保存。
天齐庙: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州民王宗(字德瑞),曾远赴泰山之顶,祈求生子,平素并恤贫济难,维修庙宇,常做积德之善事。正德六年七月,高唐县城遭兵难,王宗夫妇幸免受害,人们便认为这是行善之结果。第二年王宗认为远冒风霜去泰山祈祷,不如立庙于当地,以便朝暮供俸。于是出资在城东北里许处选高平土地数亩,兴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明皇封禅泰山,加号天齐,故也将东岳庙称天齐庙)助者纷至沓来,不长时间即告成功。这便是后来人称谓的天齐庙。所建庙宇,壮观宏大,大门用精坚木石建成,并施以彩绘;二门三间,列莺虎神诋之位;中央为正殿三楹,供俸泰山之神;左右建廊庑各五间,绘塑善恶报应之事节。建庙五年之后,突遇大水,城外村舍漂没,千余人到天齐庙避灾,均未遭难。众人感到这是神功感召。于是再次扩建庙舍。时至清朝,先后于乾隆八年(1734年)和道光十一年(1813年)两次重修。到民国年间,神倒庙塌,仅余遗址和庙后的天齐庙湾了。2002年,县政府招商引资,由烟台天马产业公司,在原天齐庙遗址上向四外拓展,占地201亩,建成集商贸、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天齐庙商城,为高唐县城增加了一个亮点。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