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棉纺企业都停产,却创造了136.97亿元的收入!看夏津纺织产业集群是如何强势逆袭的!
| 招商动态 |2016-06-27
导 读
“金高唐,银夏津”,棉纺织一直是夏津经济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面对整个纺织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加剧、要素价格上涨等巨大挑战,这个纺织名城的棉纺行业也遭遇了严重洗牌,夏津县80%的棉纺企业都停产倒闭了,然而仅靠这活下来不足两成的企业,夏津县棉纺行业的总体规模从最高峰的200万纱锭上升到现在的300万锭。2015年1至7月,夏津县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6.97亿元,同比增长23.42%,上缴利税12.95亿元,同比增长18.59%……夏津棉纺织业可谓强势逆袭!
地势高亢,土壤沙性,适宜种棉花,600多年的棉花种植让夏津有“银夏津”美称,繁荣的棉纺纺织产业,夏津的又一称号为:纺织名城。
夏津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通过政府引导、招商引资等途径,致力于发展棉纺织产业。借助产棉大县的优势,棉纺织企业在夏津遍地开花。“买的贱、卖的贵,中间别浪费”,靠着这个不二法门,一大批棉纺织企业经营者发家致富。十几年来,实现了从棉花加工到纺纱到织布的三次跨越,形成了以华芳集团夏津纺织公司、德棉集团夏津恒华纺织公司、天润纺织公司、双鸿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棉纺织产业集群。
如今, 在市场大潮冲击下,棉纺织行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内外棉价差高企、进口纱冲击等诸多不利因素,棉花原料价格不稳定,用工、用电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棉花行业的波云诡谲,让许多不能稳把操盘的企业“谈棉色变”。低迷的市场行情让“银夏津”遭遇了寒冬,从08年开始每年都有纺厂在陆续倒闭,如今还存活下来的只有不到30家,其中规模在十万锭以上的也就5、6家。
造成夏津县纺纱厂洗牌如此激烈的原因很复杂,一是夏津过去的纺纱厂以生产普梳常规产品为主,产品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过去几年里进口纱凭借价格优势大量侵占国内21支、32支等常规纱线产品市场,给当地的纺纱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原料方面,夏津的植棉面积逐年减少,且当地棉花质量纺常规纱线尚能满足要求,无法纺高支品种。对于一些转为生产高支品种的工厂不再具有原产地优势。三是企业的经营方式有问题。很多纺纱厂一味追求扩大规模,却没有在管理、市场和产品上下工夫,因此虽然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暴露的企业内耗、销售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可能反而不如一些稳扎稳打的小厂走的更长远。
面对如此困局,夏津通过引导棉纺织企业自主创新、科技研发,以刮骨疗伤的勇气进行产业转型,实现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1
升级补链,向品质要增长
“狠抓技改,质变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一语中的。2015年,该县实施重点技改项目88个,完成投资48.1亿元;其中14家棉纺织企业实施技改,投入3.5亿元。
天润纺织作为夏津县当时棉纺大军的一员,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夏津县棉纺行业的佼佼者,在当地打造出了16年持续盈利的奇迹。在前段时间纺友网走访夏津县时,纺友网走进了天润纺织,据董事长田紹庆介绍,天润纺织正是凭着一直以来对品质的不断追求,才缔造出16年从未亏损的光耀战绩。田紹庆表示:“我们购买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包括特吕次勒的清花机、瑞士立达的并条机,还有经纬纺机的细络联等,通过引进了这些高端设备,我们避免了棉纺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产品销量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天润纺织公司车间)
天润纺织在求“变”的道路上积极响应,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8.18%,产品直供雅戈尔、新郎、海澜之家等知名企业。
不仅仅是天润在品质上下功夫,夏津同惠纺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钟华也一直将“品质永远排在第一位”的理念当做行动纲领。赵钟华认为“棉纺织行业不景气对我们企业的打击很大,一度濒临破产,关键时刻我们通过积极探索新市场,找好定位,狠抓产品质量,最终实现逆袭。要赢得市场,必须靠品质取胜。”
为加强品质控制,同惠纺织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流程生产产品,并引进先进的清梳设备,加强设备工艺改造,提高棉纱均匀度、强力等指标,严把产品质量关。正是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这家仅有1.5万纱锭的棉纺织厂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同比增长18%。
“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这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夏津县中小企业局局长郭尚雷说。
长期供货红豆集团的夏津纵英纺织有限公司在做大总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实现了从“客户选”到“选客户”的华丽转身,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的过程,保证品质无疑是条捷径。 ”该公司总经理金文峰坦言。如今,尝到甜头的纵英纺织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涵盖纺纱、织布等加工环节,真正生产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力争形成自主品牌。
鑫秋家纺通过技术革新,推出了一款适应市场需求的换代产品——水洗棉被,可直接放进洗衣机水洗,晒干后的棉花被轻拍又会恢复到水洗前的蓬松、柔软、保暖,不会像传统棉花被那样洗后结团、死板僵硬甚至漏空跑棉,热销北京、上海、青岛等地。
天润、同惠、纵英、鑫秋等典型企业的例子告诉我们,抱着老一套睡安稳觉,循规蹈矩、不求变通只能被改革大潮所湮没。只有主动适应趋势变化,找准定位并持之以恒,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质变。夏津也正是有这样的纺织企业,才能逆势走强。
2
资源不足科技补,向创新要优势
在2015年纺织行业恶劣的环境下,夏津的棉纺织业是如何交出一分持续增长的答卷的?
这组数据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该县投资1000余万元建立全市首家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拥有国内先进纺织检测仪器设备65台(套),将纱线品质检测作为纺企的自选动作。同时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合作,加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功能性纱线产品的研发。该县围绕减少成本,实施节能技改。去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施技改4项,总投资约12亿元。其中,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一个纺纱车间只有100多人,全厂依靠9万个传感器与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配套,万锭用工仅为18人。
2015年头两个月,夏津县共实施棉纺织技改项目6项,完成投资1.3亿元,技术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夏津棉纺织业转型提升的常态路径。
“原先我们4万纱锭的厂子需要1100多人,现在我们近7万纱锭只需要500多人。”天润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田绍庆说,“使用自动络筒机可以省工80%,前道的棉絮通过清梳联合机实现了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各个生产环节也已基本实现自动化,我们公司光是人工成本每年就能省下1000多万元,同时让产品质量更稳定。”
在夏津县仁和纺织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高效抗菌微纳米纤维混纺纱线产业化项目,已入选省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目前正在加速改进棉纺织设备。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前景分析,夏津仁和纺织有限公司在扩建之初,就避开了行业内激烈的低档层同质化竞争,瞄准高端特种纤维,向高端产品要效益,表现出了非凡的 “抗寒能力”。
在夏津像天润、仁和这样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助推转型提升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近年来,夏津结合全县纺织业发展状况,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市场开发为核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纺织设备,推动传统纺织业的全面提升。
“资源不足科技补,小县构筑大科技”,夏津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扶持列入 “三个十”培植计划的棉纺织企业,融企业利益、产业导向于一体,深入推进产学研协作创新,建成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搭建集研发、技术应用、棉花仓储于一体的纺织公共服务平台。
3
换条跑道起跑 向新领域要发展
原来纺线,现在生产酒水;原来织布,现在做电动车零部件。随着对市场的重新审视和政策的引导,跨界,成为夏津企业转型的新选择,“银夏津”也因此变得更为多彩。
山东圣源酒业果酒厂的董事长张建福,这位熟稔酿酒的商人,却是靠棉纺织起家, 转战酒水行业,张建福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水土不服”,棉纺织企业的经营经验同样适用于酒行业。
“纺纱越来越难干,转型就得转到头里。”张建福尝试开办服饰公司,涉足房地产领域,最后盯上了当地独有的白桑椹资源。借助去年在北京召开的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上,张建福签到了“大单”。圣源集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祖光以及北京宝德润生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以桑椹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保健食品研究。
如果说圣源集团的跨界是“逃离”棉纺织产业,而鑫秋公司的跨界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鑫秋公司是山东有名的棉花育种企业。不满足于只发展育种产业,他们把产业链延伸到纺织行业。不同于以往的低附加值运营模式,鑫秋打的是高科技牌。
棉被直接放在洗衣机里水洗,晒干后棉花依旧蓬松、柔软。夏津鑫秋家纺生产的这种水洗棉被,颠覆了人们以往被子只能晒的观念。除此之外,婴儿襁褓、高效抗菌微纳米纤维混纺纱线等,一系列新式棉纺织产品相继问世。
停留在纺纱层面,永远只能站在纺织产业链的低端。目前,夏津已与青岛即发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兴建印染厂,填补德州周边的产业链空白,为棉纺企业赢得更多产业链延伸拓展的空间。届时,当地将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条,实现从卖纱线到卖服装的华丽转身。
而天宏纺织选择的突围之路是进军电动车市场,生产电动车控制器。
2014年,山东天宏鑫凯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棉纺(产业)靠原料,电子(产业)靠创新。”天宏深谙这一行业与经营棉纺织行业的不同。去年,天宏在深圳的研发中心落地,目前已自主研发了十多种产品。
山东作为电动车大省,对相关部件的可观需求让天宏很有信心。如今,天宏把精力集中于生产大功率的电动车控制器上,希冀在这一领域作出大文章。
据介绍,在夏津,像圣源酒业、鑫秋、天宏纺织这样转型或跨界经营的纺织企业有36家,占到高峰时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棉纺织业谋变之路,夏津早已开启。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说,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打造产业 “升级版”。该县通过开展企业家培训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提高企业家开拓创新意识,催生企业内生动力增长。目前,夏津顺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夏津丰润实业公司等多家棉纺织企业,实现了由单一棉纺向电子、机械等多元化发展的成功转型。
4
政府创造环境,向政策要扶持
面对棉纺织行业的低迷形势,无论是“逃离”还是选择坚守,夏津企业的背后,都有政策的影子。
夏津县政府依托当地的仁和纺织,投资几百万元建起了一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面向周边50多个棉纺织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服务,加快了周边区域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仁和纺织是最大的受益者,目前该企业已有90余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7项新产品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截至目前,夏津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9家,创新平台23家,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实训基地16家。 2015年,有14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科技研发计划,新增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保证品质、提高科技含量都是企业的‘内功’,政府就是要做企业发展的‘外力’,在关键点上推一把。 ”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才玉璞如是说。今年以来,该县通过实施棉纺织企业装备更新、管理转型、品牌创建和企业家培训专项行动,着力促进企业调结构,拉伸产业链条,将棉纺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靓。
一系列的积极应对举措让棉纺织企业快速发展拨云见日,为了进一步突破棉纺织企业品质保障和产品研发的发展瓶颈,增加企业发展的信心,该县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搭建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合作,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功能性纱线产品的研发。
不仅如此,该县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资金扶持列入“三个十”培植计划的棉纺织企业,2015年以来,夏津确定包括棉纺织企业在内的30多个智力支持项目,相继与山东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能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智生蛋”破解技术难题。这些,为传统企业转型突围增加了助力。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才玉璞这样总结有形之手应当发挥的作用。
【 结 语 】新常态下,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如果不适时调整,仍然在 “量大就是好”驱动下搞强刺激,继续扩规模,铺摊子,就难免出现 “事故”,甚至 “翻车”。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企业必须把走高端作为赢得优势的根本途径,努力从价值链的高端寻求高利润。这个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 “阵痛”之后便是浴火重生。夏津棉纺织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认准产业高端这条路,才能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